長年致力漢語教育培訓與學習現況調查的墨爾本大學「漢語教師培訓中心」前主任奧頓(Dr Jane Orton)表示,在中國大陸教育界、家長及學生均十分重視加強投入學習英語,確保未來在商業及學術領域能夠對外深度交流,許多華人可以從事海外工作或者留學;但是在澳洲重視中文的程度遠落在後,澳洲人學習中文的態度懶惰,專家憂心這種學習態度,突顯語言教育的障礙無法突破,或恐影響國家長遠的經濟利益及戰略發展。
奧頓稱,在澳洲只有華裔背景的澳洲人才會說中文,據估計目前非華裔背景的成年人能講出一口流利中文的澳洲人至多130人,且其中一半已年過55歲。學習障礙及社會文化環境中的抑制因素阻礙了非華裔學生選修或者堅持學習中文,在中學裡,僅有百分之5學習中文的學生能夠堅持到12年級,去年有400名12年級學生把中文學習作為第二語言課程,較2008年的調查數據減少了20%。
根據去年對中國觀光客的調查顯示,澳洲深受追求休閒娛樂及自然風光的中國遊客喜愛,是排名第二的觀光目的國,預計在未來5年,中國出境遊客將每年增長9%,然而,面對如此洶湧的遊客潮,澳洲在語言和文化方面毫無準備。
中澳商業貿易與投資往來日益頻繁,這是早在一個世代前就已預見的現象,4年前,澳洲商業協會提出注意與中國發展全面成熟的交流關係,包括旅遊服務業、政府公部門、商業化及文化活動等,這需要更多有中文語言說寫基礎能力的人力投入,僅依靠華裔澳人的語言能力來解決澳洲所有對外關係需求是不夠的。
無論是2008年陸克文總理時期呼籲的亞洲世紀,預定達到12%的12年級生能夠流利地以亞洲語言進行對話,或者是2013年聯盟黨的教育政策白皮書所提2024年達到40%的12年級生選修一門第二外語,尤以亞洲語言為佳,奧頓稱,目前離這些成果目標還很遙遠。
她建議三大方向著手,首先,要將中文學習者清楚分為三大類:中文為第二外語學習者、長期有中文學習環境的學習者,以及曾在受過中文教育者。其次,學習中文有許多特殊的需求,中文教師素養的培訓必須要能夠針對這些特殊的需求做準備,諸如教導第二語言學習者有關中文的語言特性、發音及文字書寫等,而面對已有中文基礎的學生又要如何在教學方法上做靈活調整,這些都是目前在澳洲的中文教師所欠缺的能力訓練。最後,自小紮根、且持之以恆才能達到12年級生的中文流利程度,目前有少數小學中文課程採密集式的訓練與教學,已初見成果,但是未能見到以國家利益為號召的支持動力,來推廣中文學習,因此建議加強有目標的學習方案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文後,奧頓指出,雖說在吸引第二外語中文學習者的努力上十分失敗,但亦不可否認在澳洲也有許多教學與學習技巧上的突破,尤以學習中文的各式電腦應用軟體及網路資源普遍,在整體學習資源上已大大提升,無論是在家學習或者接觸更豐富的字庫,也不乏藉由課堂上的虛擬實境與中國建立姊妹校、有中文學伴,使得學習中文的成就感與回饋更有意義。
據《墨爾本時代報》報導,學習中文多年的非華裔澳洲學生赫本(Rachel Hibbert)質疑:澳洲學生學習懶散只是一種普遍制式化的刻板印象,問題主要在於學校和教育主管單位並未建立一套有效的過濾機制,將華裔(中文非第二外語)與非華裔(中文為第二外語)學習者嚴格分班教學,混和學習的結果造成非華裔學生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既受挫且毫無成就感,面對可以在家裡講中文的同班同學,遠遠落後在後,要持續學習到12年級困難重重,遑論以功利的角度評量,學習一種更艱深的語言在大學入學給分,或者未來求職路上見不到加分的效果。
赫本也同意奧頓的觀點,認同中文是未來的語言,認為澳洲學生需要更充裕的資源及吸引力鼓勵學中文,青年學子需要更有自信、充分掌握中文知識,尤其在努力下苦功學習之後要有所回饋。
參考資料:
2016年3月15日《雪梨晨鋒報》Australians are too lazy to master Chinese
2016年3月17日《墨爾本時代報》第29版Why learn Chinese if other students speak it at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