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厄瓜多代表處製作(引用時請註明資料來源)
一、 經濟:
- 根據國稅局(SRI)數據,本年上半年厄瓜多銷售額統計較去年同期下降5%,倘僅計算6月份,則下降10.6%。SRI分析銷售額下降原因有二,一係增值稅自12%上漲至15%,致消費者在政策實施前,已先採購囤貨;二係按原規定,企業家和小型經營業者須按月或每半年申報營業稅,惟自本年起,可按月或每年進行申報,至6月份申報紀錄銷售額較去年少。
- 厄經濟專家表示,厄國因增值稅增加、燃料價格上漲、經濟活動減少及治安欠佳等因素,民眾對商品及服務之需求降低,導致通貨緊縮。根據數據顯示,厄8月通膨率為22%,低於7月之0.93%以及去年同期之0.50%,厄消費不振反映在銷售額減少,從去年上半年的994.53億美元下降至本年的963.19億美元。專家建議政府與更多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擴大商品及服務供給。
二、 投資、貿易:
- 蝦類:根據厄國家水產養殖商會(CNA)公佈的最新數據,本年1月至7月之蝦類出口量較2023年同期相比減少約71%。蝦子是厄國非石油與礦產出口主要產品,CAN主席José Antonio Camposano表示出口下降主要原因係中國經濟萎縮,以致對該市場之出口量跌幅擴大,而該國是厄國出口蝦類的主要目的地。
- 厄中貿易: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趙增連訪厄期間與厄國家海關總署(SENAE)就改善海關監管機制及簽署互認協議之可能性進行討論,雙方並在厄中貿易協定框架下,啟動海關便利化委員會,以打擊走私並促進貿易便利化。此外,中國訪團亦與生產部長Sonsoles García會面,就出口白蝦、乳製品等議題交換意見,嗣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合作諒解備忘錄。G部長表示,此訪問為厄國乳製品、柚子、藍莓和藜麥等產品輸往中國市場提供機會。
- 厄哥貿易協定:厄瓜多與哥斯大黎加貿易協定將於本年10月1日生效。協定生效後,厄國出口至哥國之84%產品將免關稅,如紡織品、木材、蝦和化妝品等,其餘產品則將在5至15年內逐步降低關稅。另哥國出口至厄國的免關稅產品則有醫療用品和設備、藥品、農業用品等。哥國外貿部長Manuel Tovar表示,厄國是哥國非常重要的市場,盼其成為南美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 厄加貿易協定:
- 厄瓜多生產部表示,厄加(拿大)貿易協定談判始於4月29日,迄已舉行三輪談判。雙方刻審查8月份交換之首批關稅優惠建議清單,而厄國政府亦與相關工會密集討論,確保該國生產部門利益受到保護。厄瓜多平衡食品生產者協會(APROBAL)及國家家禽養殖業者協會(CONAVE)等工會代表已要求政府將動物性食品排除在關稅削減之外,否則恐影響厄國企業及逾30萬個就業機會,另亦表示因加拿大在動物性食品實施補貼政策,使該國在該食品生產方面具競爭優勢。
- 厄瓜多基督教人權委員會(La Comisión Ecuménica Derechos Humanos, CEDHU)對厄政府與加拿大政府在貿易協定的談判框架內簽署保密協議提出質疑。該委員會表示,該協議係就文本、清單和時間表等雙邊提案進行保密,惟厄憲法僅授予政府就國安及法律宣布事務進行保密,爰質疑厄政府就較低級別的貿易協定簽署保密協議,恐係因其在貿易、經濟、人權和自然權利等產生重大影響。該委員會補充說明,兩家加拿大公司刻在厄面臨採礦特許權相關司法程序,在這採礦區域,已引起當地社區抗議反對,爰該委員會要求厄加貿易談判應保持資訊透明,以保障民主與人權。
三、 金融:世界銀行批准一項對厄國1億美元之融資計畫,以強化該國瓜亞斯(Guayas)省農村交通基礎建設之規劃和維護,包括7條道路及8座橋樑之建設暨修復工程之設計、管理和執行。該計畫將使逾2萬4,000名居民受益,有效改善道路基礎建設、縮短旅行時間並減少道路事故。世界銀行強調良好之農村交通運輸將可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多就業、教育和服務機會。
四、 厄產業資訊:
- 玉米:
- 厄瓜多平衡食品生產者協會(APROBAL)發出玉米產量不足之警告聲明,表示玉米係厄國最常用之飼料,現玉米短缺及價格上漲,導致許多畜牧公司減少或停止生產家禽及豬肉,呼籲政府正視並授權進口。厄玉米年產量正常落在130至140萬噸之間,本年預估最佳產量約為100萬噸,即減少23%至29%,其意味厄國雞肉或豬肉將減少生產約24萬噸。
- 農業和畜牧部(MAG)在基多召開玉米協商委員會會議,集結厄玉米生產商及畜牧業者代表,以討論該國玉米短缺情形,而會中也探討或將進口30萬噸玉米。厄平衡食品生產者協會表達進口玉米之緊迫性,因玉米產量及存量將僅夠使用至11月或12月,而從國外進口玉米大約須時2個月,另目前進口玉米之成本為每公擔12美元,厄當地價格則為21美元。
- 可可: 可可價格今年9月在國際市場再度上漲,9月11日收盤價為每噸1萬115美元,係繼本年6月14日以來,再次突破1萬美元。可可價格上漲之主要原因為象牙海岸及迦納自9月底以來降雨量下降,而該兩國提供全球一半以上之可可供應量,引起市場對可可產量之擔憂。此情形導致厄國巧克力等衍生性產品價格隨之上漲。
- 漁業: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IATTC)於本月2日至6日在巴拿馬舉行第102屆會議,宣布2025年至2026年維持鰹鮪圍網船72天禁漁期,以及禁止漁船於10月9日至11月8日期間在厄國加拉巴哥群島以西之Corralito區域捕魚,該地區蘊含豐富之黃鰭鮪、鰹魚和大眼鮪魚幼魚。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欣見延長保護熱帶鮪魚之措施,認為其有助於避免厄瓜多對該物種過度捕撈。
- 蝦業:國家水產養殖商會(CNA)警告稱,在厄無預警實施停電下,蝦類行業每日經濟損失恐超過500萬美元,因蝦塭需仰賴電力系統維持抽水和充足的氧氣水平,倘此情形仍未改善,幾週內損失或將增至數千萬美元,影響該行業出口和國內供應。此外,包裝商和蝦飼料製造商等相關行業亦因能源短缺而受到影響,其需要精確的時間來操作設備。該商會表示,理解政府在電力危機下呼籲私營部門自行產電,但仍強調就停電時段進行溝通之重要性。
- 香蕉業:厄國農業畜牧部與奧倫塞斯香蕉業者協會(Asociación de Bananeros Orenses)舉辦「如何防止香蕉枯萎病(Moko)之傳播」會議,會中提及香蕉業者現對每箱香蕉投入高達25美元,以對抗香蕉細菌性枯萎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race 2,亦稱Moko),該病菌已影響厄國15省份,約3000公頃土地,其中對Los Ríos省影響最嚴峻。
- 汽車業:厄瓜多汽車工業商會(CINAE)執行長David Molina表示,全球經濟情勢導致汽車銷量下降,厄汽車市場正經歷「價格戰」,各大品牌紛紛降價以出清庫存。根據厄瓜多汽車公司協會(AEADE)數據,8月份共銷售9,164輛汽車,較7月份成長3%,惟本年1月至8月共售出7萬5,033輛汽車,較去年同期減少17,167輛,總銷量下降18.6%,其中鈴木(Suzuki)和中國重汽(Sinotruck)等品牌銷量仍有所增加,而雪佛蘭(Chevrolet)和起亞(Kia)等品牌則銷量下滑。
五、 電力問題:
- 厄惠夜基商會表示,該國大停電造成工商部門每小時損失約1,200萬美元,停電問題一直以來為厄瓜多必須解決之難題,本年至9月初之停電情形已造成超過4億美元之損失。
- 厄國南部的馬扎爾(Mazar)水庫水位持續下降,增加停電風險。根據厄國家電力公司(CELEC)數據,今年9月13日該水庫海拔高度為2,126.59公尺,僅比水力發電廠運作所需之最低水位(海拔2,115公尺)高出59公尺。馬扎爾水庫為厄國第二大水庫,且為馬扎爾、帕特(Paute)和索普拉多拉(Sopladora)三座大型水力發電廠提供水源,這三大水力發電廠提供厄國互連電力系統1,757兆瓦電力,佔厄最大電力總需求之38%。
- 厄政府實施五次停電,以對國家輸電系統和配電網路進行預防性維護。9月18日晚間10點至隔(19)日上午6點實施第一次全國停電,並同時執行宵禁,嗣於23日至26日於同時實施。能源暨礦業部報告稱,成立之15個工作小組在全國15個變電站同時對關鍵設備展開維護,旨在延長該等設備之使用壽命並確保更可靠之電力供應。另政府亦下令公部門在毎周四、五執行遠距辦公。
- 厄政府在9月19日發布聲明,盼私營企業啟動發電機,以節約能源並減少對國家電網之需求。國家電力營運商(Cenace)甚至為私營企業製定自供電時間表。據厄電力監管控制機構(Arconel)決議,厄瓜多正處於電力危機,私營部門倘願自供電,將在燃料及保養花費中獲得補償。能源部稱,近日私人發電機發電量已接近300兆瓦。
- 厄政府在歷經嚴重乾旱、實施計劃性停電以及要求私營公司自產電力後,宣布將在其執政期間增加1,430兆瓦之發電量。Noboa政府表示在10個月執政期間已增加並管理410兆瓦,包括由Karpowership發電駁船之100兆瓦以及將於11月投入營運的Salitral和Quevedo專案計畫等。現計劃再增加1,020兆瓦電力,包括520兆瓦陸上發電和500兆瓦之能源駁船租賃發電。此外,政府還推動緊急監管措施,以促進私部門能源設備之運作,並致力邁向能源多元化,除水力發電外,將優先發展天然氣發電。
- 厄政府就建造厄國與秘魯之間的電力互聯線路計畫啟動招標,預計將耗資64億美元。其中86%的資金將由「美洲開發銀行」(IDB)及「歐洲投資銀行」(EIB)信貸提供,其餘資金則由厄瓜多國家電力公司(CELEC)自有資源提供。
- 厄國家電力公司(CELEC)與Semacc Constructores公司簽署合約,同意其在科卡(Coca)河建造水壩,以減緩河水侵蝕並蓄水供科卡科多辛克萊(Coca Codo Sinclair)水力發電廠使用。該計畫將耗資1,730萬美元,工期為450天。CELEC表示將監控並確保該公司依據合約所訂時間表施工。
- 厄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火力發電廠已有30至52年歷史,以致部分已無法使用或需不斷維修,這些發電廠主要使用化石燃料,在厄國乾季致水力發電廠運作減少時,作為主要供電來源之一。現評估該國須投資25億美元來實施火力發電廠園區之擴建,並更換已超過30年且已達使用年限之火力發電廠。
- 鑒於厄瓜多對水力發電之高度依賴(以厄國發電結構來看,水力發電佔72%),厄政府刻探尋其他能源替代方案,其中地熱發電為首選。能源和礦業部長 Antonio Goncalves前受訪表示,正尋求融資以在2025年建造地熱發電廠。專家指出,厄國境內有活火山而具發展地熱潛力,惟警告探勘成本高,且恐造成地下水汙染等環境風險。據估計,厄國之地熱潛力約在1,000至2,000兆瓦之間,有助於彌補每年能源短缺部分。
- 基多商會發布聲明要求國會推動憲法及法律改革以促進私營部門對電力之投資,認為現行能源相關法律已過時,已20年未做任何修改,進而阻礙外國及私人投資;另呼籲政府制定促進電力投資及永續增長的公共政策,同時盼市政府多建造使用太陽能和永續能源之綠建築。針對私營部門,商會表示應透過先進科技及節能實施,有效使用電能。
六、 就業、勞工:
- 厄國約有72萬3,522名65歲以上的勞工,佔厄瓜多就業人口總數的7%,而在這些勞工中,有81%在非正規部門工作。另據「全國就業、失業和就業不足調查」(Encuesta Nacional de Empleo, Desempleo y Subempleo, Enemdu),本年7月起,該族群的勞動參與率為38%,即每10位老年人中就有4人正在工作或正在尋找工作。「世界勞工組織」(ILO)指出,收入低和退休金制度不佳是老年人持續工作的主要因素。
- 截至8月底,有逾2萬名厄國人領取厄國社會保險局(IESS)失業保險,相較於去年同期增加5%。由失業基金補助之失業保險已支付2,770萬美元,比去年增加70%。厄專家分析認為,厄國過度之勞動監管且缺乏法律保障,以致難以創造正式就業機會並阻礙他國對厄國之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