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5)年4月5日報導,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顯示,星、美兩國2024年的雙邊貨品貿易總額估計為892億美元(約1192億星幣)。其中,美國對新加坡的出口額為460億美元,較2023年成長8.4%;美國自新加坡的進口額為432億美元,同比成長5.6%。美國對新加坡的貨品貿易順差為28億美元,較2023年增加84.8%。
二、 根據新加坡貿工部的數據,新加坡在2024年向美國出口576億星幣(428億美元)的商品,自美國進口744億星幣(553億美元),對美國逆差約為168億星幣(125億美元)。以貨品種類來看,2024年美國自新加坡進口的貨品中,藥品所占比率最大,占35%,進口額近153億美元。其他進口貨品則包括光學制品、化學品、機械設備及電子電機(包括半導體產品)等。根據歷年數據顯示,美國對新加坡貿易多為順差的局面,惟近兩年有縮小趨勢。
三、 從歷史數據來看,星、美貿易格局在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後,已出現重大變化。2004年,美國自新加坡進口最多的貨品是機械設備,占49%,其次是電子電機(18%)及有機化學品(12%);美國出口到新加坡的貨品中,礦物燃料占約22%為最大部分,其他貨品則包括機械設備及飛機零件等。
四、 美國4月2日公布的「對等關稅」行政命令,對新加坡加徵10%的最低基準關稅,但美國之後公布可獲豁免商品名單,共涵蓋超過1,100個細分類別,包括:藥品、半導體、木材、銅及黃金,以及美國無法自給自足的能源與礦產等28個主要類別。由於藥品在新加坡對美國出口產品所占比率最大,倘以2024年貿易額來計算,所有獲豁免產品的數額,約占美國自新加坡進口額的近60%,因此對新加坡而言為有利的消息。
五、 新加坡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表示,新加坡作為高度開放的貿易樞紐,間接受關稅影響的程度或超出預期,星國政府刻正重新評估全年經濟成長預測範圍,並可能下調預測。經濟分析師亦認為星國經濟放緩的跡象已經顯現,並紛紛下調對星國本年的經濟成長預測:
(一) 馬來亞銀行指出,由於新加坡經濟高度依賴貿易,因此將星國全年GDP成長預測由原來的2.6%下調至2.1%,下調幅度在東協六國中僅次於越南及馬來西亞,並表示倘全球貿易緊張局勢進一步擴大並升級,例如歐盟及中國計劃實施報復性關稅,全球經濟前景恐將進一步惡化;
(二) 野村證券(Nomura)全球市場研究將新加坡經濟成長預測從2.8%大幅下調至2.3%。該報告指出,儘管新加坡面臨的關稅較低,且半導體及醫藥等重要產業暫未受影響,但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及外部需求疲軟,將嚴重拖累出口,新加坡或可透過財政政策來緩衝關稅影響;
(三) 華僑銀行(OCBC)將星國全年經濟成長從2.2%下調至2.1%,並指出,作為貿易、物流及金融中心,新加坡將間接受到關稅帶來的連鎖反應影響。新加坡的經濟韌性取決於如何因應貿易流向的變化,有效管理經濟不確定性及金融市場的波動,為影響新加坡經濟走勢的重要因素。倘企業將生產搬離高關稅國家,新加坡或將因此受益。
六、 東協作為受「對等關稅」衝擊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經濟分析師認為「中國加一」的戰略,將成為拖累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受打擊最嚴重的越南與泰國。預估在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加劇、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升級以及美國關稅壁壘導致產能過剩的背景下,跨國企業可能會暫緩對東協的新直接投資,該區域出口與投資成長將低於預期。
七、 新加坡學者指出,美國「對等關稅」或將重新點燃各國對區域貿易協定與合作的意願,包括轉向區域多邊主義及建立排除美國的夥伴關係,以抵禦貿易碎片化。學者認為,這些關稅可能會加速區域經濟自給自足的趨勢,並促使它們與美國「輕度脫鉤」。新加坡可透過加強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如歐盟、中國、日本及韓國的關係,以減少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
八、 學者表示,當前局勢將考驗東協團結與外交策略,新加坡可促進東協的凝聚力,包括加強經濟協調,或在因應保護主義壓力方面採取共同立場。由新加坡主導的協定,例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其戰略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